什么是投资的“不可能三角”?
最近理财的朋友发来自己的疑惑:以前常买的预期收益型的银行理财产品,怎么突然间消失不见了?
并非消失了,而是银行理财净值化转型正有序推进!这里念念不得不说下银行理财这种产品的前世今生了。
01 银行理财产品的前世今生
前世:
2004年第一只银行理财产品诞生,这种理财产品主要投向于国债、央行票据、政策性金融债等品种,采用预期收益率形式(就是提前告知你,理财到期后能够有x%的收益),备受国民宠爱。
过去预期收益型时代,银行理财产品为了跟“中短期限但利息还不差”的类存款产品竞争,争夺客户,会模拟类存款产品的“资金池”模式,通过长期限拆短期限错配(就是发行多个短期理财产品来满足一个长期项目)等等这些复杂的操作,实现理财产品的“保本保息”,实则隐藏着非常多的风险。
比如所谓的长期限拆短期限错配,就会带来的流动性风险,一旦短期限资金接不上,那么前一期产品的兑付就成问题了。而“资产池”模式,里面的融资类项目虽然收益较高,但风险也高,如果这些项目出现无法兑付本息的情况,而前一期理财产品已经按预期收益率兑付,那就要新一期理财产品来“接盘”了。
今生:
2018年后,资管新规打破这种“刚兑”行为,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坚持公允价值计量原则,鼓励以市值计量所投资资产,及时反映理财产品的收益及风险,保本理财产品消亡。
02 在这发展中,什么问题值得重视?
银行理财产品发展初期强调保本保收益,但却忽略了“投资皆有风险”,将收益与风险割裂,特殊时代发展的产物也会随着市场发展的理性化、监管趋严下,慢慢消失在时代舞台中。
有些朋友常常幻想“有没有时间短、收益高、风险低的产品”,答案是:NO!
回归到投资本质,投资理财中有“不可能三角”理论:时间(流动性)、收益、风险(安全性)常态下是鱼和熊掌无法兼得的关系。
如何理解呢?以下张图方便大伙理解:
第一,满足稳定收益+安全性的资产,流动性不一定好。比如3年期定期理财产品的收益比1年期更是比活期理财高,但流动性要差很多,所谓的流动性溢价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背后的逻辑是因为资金是有时间价值的,付出了时间,牺牲了一定的流动性,理应获得更好的回报。当然在资金面极其紧张的时候也会出现短期利率更高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收益率倒挂,但这不是常态,只是偶尔情况。
第二,满足安全性+流动性的资产,收益不一定高。比如货币基金投资1年以内(含1年)的银行定期存款、大额存单,剩余期限在397天以内(含397天)的债券等,低风险且流动性高,但如今货币基金收益日益下行,较多产品七日年化收益破2%。
(来源:wind)
第三,满足收益+流动性好的资产,风险不一定低。比如股票,看起来收益很高,交易极其高效,流动性很好,变现容易,但投资风险高。炒股非常考验投资者的专业性,需研究宏观政策、行业发展前景、企业基本面、资金面、技术面、市场情绪等,还需要理性,选股和择时都非常困难,赚钱实属不易,发生大幅亏损概率很大。
03 怎么解决呢?
以前买银行理财或者类似的保险理财有固定投资期限,比如1个月,3个月、6个月等,相对灵活,看起来产品绝对安全,每天看起来都有收益,这类产品的本质其实是产品的收益计算采用的是所谓的摊余成本法,如今理财产品大都采用市价法,进行净值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延伸一个知识点,摊余成本法和市价法有什么区别呢?
其实只是估值方法的不同,但实际上最后的收益和风险情况还是主要取决于底层的资产情况,如果底层资产差异不大,最后到达的终点是也是差不多的,甚至净值化产品的收益弹性更高。
摊余成本法本质上是把未来的收益摊到每一天,不管当下的真实资产是什么价格,以买入成本为基础计算收益,看起来好像每天都赚钱,稳稳向上,但并非完全没有风险,一旦底层资产出了问题,就会出现所谓的负偏离,甚至发生亏损。
而市价法是根据资产的市场交易价格进行估值,这种估值方法反映了资产当前的市场价值,看起来短期有波动,但并不一定风险就更大。资管新规规定为了更好的反映资产的公允价值,透明度高,多数产品会采用市价法,这就是所谓净值型产品。未来绝大部分理财产品会朝着净值化方向转型。
从目前看,传统预期收益率型的银行理财产品退潮,在往净值化方向加速改造,各类金融产品向主动管理倾斜,截至2019年中传统银行理财规模为15.6万亿,低于2018年。
要特别指出的是,正如前面讲到的投资的三性,不可能三角,投资的本质就是付出一定的时间,在可接受的风险范围内去获取所期望的回报,只不过我们应该追求的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如何去做优化。理财产品净值化的意义在于可以更好的平衡时间、收益、风险的关系,时间和风险相互依存,用时间做杠杆,虽然净值化管理的产品风险看起来较大,投资过程中净值难免波动,如果产品本身投资的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就无需太在意净值短期小波动,只需要提升一点风险承受能力,净值型的产品也能满足投资需求,短暂的账面亏损不影响长期稳健的回报,付出必要的时间,还能扩大自己的收益。这就好比我们减肥,你天天看,减了多少,效果如何,和一个月看一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无论是迈开腿还是管住嘴,重要的是你需要坚持,天天去看的必要性不大,甚至看多了还影响到你的心情,最后不能坚持。投资亦是如此,要求天天都有收益必然降低你的长期回报,况且这种天天都有收益的产品会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能够稍微提升一点风险承受能力,拉长一点投资周期,事实上,有相当多的产品可以满足我们的需求:
以中长期纯债基金为例,截至5月19日,相当多的产品,近1年也经历了多次波动,但持有6个月、1年、2年盈利的概率接近或者达到100%,持有3个月以上盈利概率也能超过90%,从收益率角度看更是远远超过传统的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唯一的代价就是要经历中间的波动,但如果我们对此早有预期,并且做好了流动性安排,这种中途的波动对我们就丝毫没有影响,我们唯一要做的就是看选择更好的基金并更好的坚持。
如果我们能进一步提升风险承受能力,持有更长的时间,就有希望获得更好的回报。再以最近市场特别火的的“固收+”产品偏债基金为例,截至5月19日,绝大部分产品近6个月、1年的最大回撤超过没有超过5%,波动较纯债基金有所增加,承担一些风险,但如果持有更长的时间,效果就会不一样,持有6个月后盈利概率达到83.9%,持有1年、2年的盈利概率超过超过了95%。长期年化回报更是达到了两位数。
以上两个案例给我们的启发是,如果我们有明确的投资期限,只要不是太短,比如三个月以上,当然越长越好,并且能够理解和承受一些波动,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死守那些看起来很安全的传统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没有了也没关系,我们还可以选择一些短期有波动但中长期收益相对稳健的净值型固收产品以及固收+产品。
最后,投资的“不可能三角”是不可能同时得到的,有所取舍是必然的。这就好比工作、生活和健康,我们每个人需要找到平衡点,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目标,提前规划,方能更美好。